骨骼在人体组织中如“硬汉”一般的存在,撑起人体的挺拔身姿,给脏器提供保护,和骨骼肌、肌腱、韧带、关节一起让身体动起来,此外人体的代谢、造血也都需要骨骼出一份力。但是,人的骨头虽然有再生能力,自体修复却极为有限,根据具体受伤部位的不同,小面积的骨缺损一般可以自行生长恢复,但若缺损较大就需要依靠辅助手段“牵线搭桥”。
日前,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栏目组来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寻找一种神奇的骨骼修复材料,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神奇材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呢?
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栏目是一档全民科普节目,每周二至周五18点播出。栏目与国内顶级实验室合作,以大型现场实验为主,结合权威专家解读,为观众普及身边的科学,解答生活的疑惑,传递正能量。节目自2012年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居全国前三,每期节目收视规模约为五千万观众。话不多说视频先奉上~
这就是由深圳先进院医工所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秦岭教授、赖毓霄研究员、张鹏研究员、王新峦副研究员带领团队研发的“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它是深圳市在骨科领域第二个通过CFD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的产品,也是深圳市第一个获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的硬组织骨修复产品。

深圳先进院转化中心团队历经8年潜心钻研,利用先进的低温3D打印技术,创新地将具有促成骨和成血管活性的金属镁,均匀复合入PLGA/ TCP(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磷酸三钙)可降解多孔支架中,通过3D打印赋予此产品理想的促成骨仿生结构,孔隙之间具有很高的连通率,这种结构特征在组织学具有理想的骨传导作用,可提高骨细胞粘附、增殖和迁移,促进骨组织的生长。

深圳先进院医工所转化中心秦岭教授团队赖毓霄研究员介绍,“常用的生物材料多会添加一些如生长因子、蛋白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但是存在剂量不好控制、不易保存、制备过程中容易失去活性等问题,而金属镁则不存在上述问题,镁元素属于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几乎参与人体内所有的新陈代谢过程且具有诱导骨生长的作用;金属镁植入物能积极有效地刺激新骨形成,这将有利于骨折、骨缺损的愈合和骨组织再生,团队针对相关技术已于2014年取得发明专利授权。”

3D打印骨修复材料可以针对不同受损部位,结合医学影像技术,通过电脑软件,逆向设计出填补缺损的形状,使用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细胞相结合的材料,打印出人工骨修复填充物支架,放入缺损部位,来引导骨细胞的生长,实现个性化的修复。在体内外研究中,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具有与松质骨相匹配的力学强度和可显著提高植入部位新骨再生和血管生成的作用。通过3D打印技术,科研人员可以调控镁的浓度和分布,设计微观结构,让它最有利于骨组织再生;同时设计宏观结构,让打印出的支架和受损部位的形状、尺寸相吻合,同时,骨修复材料的降解速度也可以调控。

市面上非动物源性人工骨修复材料从组分上大致分为生物玻璃、磷酸钙、硫酸钙和羟基磷灰石等四大类,其成分与人体骨组织的无机成分相似,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但上述种类的产品存在降解性能及结构难调控的因素。团队开发的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通过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包裹磷酸三钙和金属镁颗粒,实现对产品整体降解的调控。利用3D打印调控产品的物理结构及磷酸三钙和金属镁在产品内部的有序分布。是一种可降解型多孔骨修复填充产品,产品力学强度与骨生长需要相匹配。适用于疾病、创伤造成的规则或不规则的骨缺损部位的填充,并促进缺损部位愈合及新骨再生。“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这是深圳先进院在3D打印生物材料领域所取得的一个重要的突破性进展和技术落地应用的新里程碑。

目前,深圳先进院孵化的深圳中科精诚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已全面启动3D打印骨修复材料的CFDA产品注册流程,建立了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及质检标准、产品技术标准、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及风险控制体系,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其对应的千余平方米标准万级GMP洁净车间及生产线已完成建造验收并投入使用。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微信公众号:神奇材料在这里 | 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报道深圳先进院3D打印骨修复材料